发布日期:2025-10-12 04:51 点击次数:159
2025年夏末的一个普通周末,上海市民王先生站在自己已经空置近3个月的房子里,眼神中满是复杂情绪。这套三年前以每平米15800元购入的两居室,如今市场评估价仅有9200元/平方米。"40%的跌幅,我的首付款已经全部亏损,每个月还要还一万多的贷款,这比租房还贵。"面对记者,他坦言自己已经开始考虑"弃房断供"的选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有58个城市房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其中25个三四线城市房价同比跌幅超过30%。房价腰斩现象不再是个例,而是成为部分地区的普遍现象。银行业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房贷断供率达到4.7%,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创下近十年新高。
面对这样的楼市寒冬,越来越多的业主做出了"弃房断供"的决定。什么是"弃房断供"?简单来说,就是购房者因为各种原因不再继续偿还房贷,主动放弃房产所有权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以往房价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中几乎不可想象,而如今却成为一些购房者的无奈选择。
展开剩余80%业主们选择"弃房断供"的原因错综复杂。江苏常州的李女士今年3月作出了这一决定。她在2022年以每平米12500元购入了一套90平米的电梯房,首付比例为30%。"房子交付后不久,同小区业主就开始降价促销,今年初已经跌到7800元每平米了。我首付的35万已经完全亏掉,继续还贷就是在填无底洞。"李女士表示,计算后发现,与其继续还30年的贷款,不如现在断供重新开始。
浙江温州的赵先生则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现金流紧张。"我在2021年贷款买了两套投资性质的房产,当时的计划是出租抵月供,剩余增值部分作为收益。但现在月租金仅能覆盖月供的65%,每月还要贴补7000多元,同时房子还在贬值。"赵先生说,"疫情后生意一直没有完全恢复,撑了两年多已经耗尽了积蓄,不得不放弃其中一套房子。"
数据显示,弃房断供现象在几类城市和人群中尤为突出。中国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指出,三四线人口外流严重的城市断供率最高,达到8.3%;其次是因产业衰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的资源型城市和部分老工业基地,断供率为7.1%;第三是前几年房价涨幅过大、近期回调幅度较深的二线城市热点区域,断供率为5.9%。
从人群特征看,投资性购房者是弃房断供的主力军,占比高达62%。首次置业且首付比例较低的年轻购房者次之,占27%。此外,因失业、重大疾病等意外因素导致还款能力骤降的群体占11%。
对于断供行为带来的后果,专家们给出了严肃警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明表示:"弃房断供不仅会让个人征信记录留下严重污点,影响今后5-7年的各类贷款和信用卡申请,甚至可能影响就业和孩子教育,更会面临银行追索剩余贷款的法律风险。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止损'选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教授进一步解释:"很多人误以为断供后银行只会收回房子,实际上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银行有权在拍卖房产后,如果所得金额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继续向借款人追索差额部分。这意味着断供者不仅失去了房子,还可能背负更大的债务。"
银行业内人士透露,面对上升的断供率,各大银行已经开始采取不同措施。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部分地区推出了"房贷重组"计划,允许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延长贷款期限或暂时降低月供金额;农业银行则针对特定困难群体推出了最长12个月的"还息不还本"临时救助方案;而部分股份制银行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以租抵贷"模式,帮助借款人通过出租房产缓解还款压力。
房地产业内专家指出,购房者在面临困境时,弃房断供应该是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冯军建议:"在作出断供决定前,业主可以考虑四种替代方案:一是与银行协商调整还款计划;二是寻求房屋抵押贷款'转按揭',降低利率减轻负担;三是通过出租、合租等方式增加现金流;四是尝试出售房产,即使亏损也比断供的长期影响要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房价下跌导致部分业主断供,但对于很多刚需购房者而言,这反而是入市的机会。中原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一线城市新增购房人群中有35%是首次置业的90后、00后年轻人,较去年同期上升9个百分点。房价回归合理区间,正在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年轻人"买得起房"正逐渐成为可能。
政府层面也在积极应对。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保交楼、稳民生、防风险"的工作目标,包括设立2000亿元的房地产纾困基金,降低首套房贷利率至近十年最低水平,放宽公积金提取条件,以及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性房贷还款援助等多项措施。
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广东、浙江、江苏等11个省份已建立房地产风险处置专项工作机制,对于因房价大幅下跌而面临断供风险的重点区域,采取了包括税费减免、专项补贴等针对性措施。长沙市甚至推出了"房贷保险"试点,为购房者提供因失业、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还款困难保障。
房价下跌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过程,但如何平稳降落,避免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风险,考验着各方智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张平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而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未来房价将在合理区间内波动,而非持续单向上涨或下跌。政策目标是确保市场软着陆,而非人为托市或打压。"
作为普通购房者,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应当如何理性应对?专家建议,首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其次是充分了解断供的法律后果,避免因短视决策带来长期损失;第三是积极寻求合法合规的解决途径,与银行等机构沟通协商;最后是合理规划个人和家庭财务,确保基本生活质量不因房贷压力而严重下降。
房价从15000降到9000,业主"弃房断供"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选择的无奈,更是房地产市场转型期的阵痛。如何平衡个人权益保护与市场稳定发展,如何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你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怎么看?如果面临类似困境,你会怎么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发布于:天津市